马克思主义学院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31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方位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准确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一、总体要求

为了确保主题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地展开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以梁杰院长和马金伟书记为组长胡海涵和王爱巧两位副院长为副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宣讲领导小组负责此次活动的统筹部署,《形势与政策》等四个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全体思政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会并在课堂上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领导小组指导下全院思政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二、教育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的指导下全院思政教师主动研讨、积极思考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规律,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一)将中华民族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是促进民族和睦、和谐发展的必要过程。自 1840 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各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中国近代史课程,理所应当成为提高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手段。具体来讲,在教学内容上,要讲好包括“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和确立;五四运动前后的民族自决运动兴起与发展;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宏大引人,动人心魄,更是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键点。同时还要突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独享其荣、独善其身,只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此激发出广大学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入脑入心。

)将中华文化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体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经过不断思考和研讨总结出了以下三个着手点。第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结合当下中华文化交流的热点,挖掘中华文化的教育资源,邀请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入校,开展校园讲坛、文化沙龙等。第二,结合各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定向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将中华文化教育元素融入其中。第三,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教师、学生群体中践行中华文化、美德的先进团体和个人,以校园道德模范评选、大学生先进评选等方式,为中华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总之,要让各族学生在文化认同上,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将中国共产党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 先后带领中国各民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伟大任务,在各阶段都取得了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个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主阵地,不断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程、思想路线、优秀品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方式包括:第一,更多的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 , 展示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程,在国家建设上取得的举世成就;多方面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与深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 56 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二,要将思想教育与通识教育充分融合,让思想政治课程“有知识,也有思想”。如借鉴上海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让历史教授、大师进入思想政治课堂,通过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虽然有无数可能,但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校园文化中,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进行充分宣传与展示。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开展红色文化比赛、讲座,忆苦思甜系列活动等;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设计校园花坛、雕塑、路灯道旗等校园景观;策划红色文化摄影展、图片展、红色文化电影周等活动,以此增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三、活动效果

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河职学子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让他们从思想上、心理上、行动上做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准备。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大学生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真正地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撰稿王红玮审稿王爱巧